在过去两年时间里,新能源产业的爆发带火了众多细分行业,其中就包括储能。储能可以有效地解决其发电量的波动性和间歇性,提高其电能的利用率和稳定性,被称为“决定新能源产业上限的天花板”。但随着储能产业快速发展一同而来的却是激烈的行业内卷,价格战愈演愈烈,储能企业似乎步入了艰难时刻。

01

储能不火了吗?

储能赛道的爆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能源电站强配储能的政策,为早期市场创造了刚性需求,业内人士把2022年称为电化学储能的“元年”。在2022年市场整体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储能厂商普遍对未来的市场怀揣憧憬,2023年大规模扩产成为上游企业的主旋律。以成本占比最高的储能电芯为例,不少头部厂商与崭露头角新锐都在供给侧加大力度,大举投资扩产。此外,当下储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错配,竞争如此激烈还有一大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发电侧强制配储造成储能调用率低,加之价格持续下探,叠加行业资本大幅涌入,以及上游原材料价格快速下降等诸多因素叠加造成的结果。

 

02

价格战攻势猛烈

价格战,是行业内卷式混战的明显特征之一。2023年,多数储能企业不惜以利润下滑甚至是由盈转亏为代价,“奉行”低价策略。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很多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采取降价策略。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电池价格不断下探。据集邦咨询数据显示,1月全球锂电池市场仍低迷。储能电芯方面,在春节期前,市场需求无明显波动,储能电芯行业生产稼动率虽不及动力电芯,但储能电芯价格保持相对稳定,月跌幅2.2%,至0.44元/Wh

根据业内人士分析,通常情况下,储能电池的毛利是15%-20%。以两小时的储能系统为例,行业平均价格是1.3-1.5元/wh。能投到0.9元/Wh以下,几乎不赚钱,甚至是亏本的。这也是为什么,诸多电芯厂商宁愿出让电池全部毛利,哪怕账面亏损的情况下,也要投标、竞标的原因。 

03

价格战后的未来发展趋势

毫无疑问的是,储能产业正在加速步入规模化发展初期。在激烈的价格战之中,成本优势已成为参与储能产业竞争的入场券。但需要正视的是,储能产业的硬性门槛不应只有愈演愈烈的“低价”,而应该包含技术、产品、安全、售后、资金、渠道等等多个维度。“价格战会使得行业产品价格逐渐逼近成本,生存压力增加,当企业增长放缓,无利润可赚时,其它的竞争形式,包括品牌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产品品种竞争以及技术竞争等就成为了企业竞争的主体。这就倒逼行业加速转型和创新,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和业务结构调整,实现差异性竞争,告别同质化。产品方面来看,大容量、长寿命、低成本电芯已成为各家企业竞相研发的重点。当前,

电芯单体容量在280Ah主流基础上快速迭代,各家电芯厂商包括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瑞浦兰钧、南都电源、海基新能源、欣旺达等均推出了300Ah+储能电芯,并实现了量产交付能力,300+Ah的储能电芯设计层出不穷。同时,基于大容量电芯,储能电池舱单舱电量实现提升,宁德时代、阳光电源、天合储能等头部企业均推出20尺5兆瓦时集装箱储能系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20企业先后发布20尺5MWh+液冷储能系统产品)。

价格战后,储能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技术方面的发展节奏来看,降本增效是任何产业的核心,储能也不例外。2023年,新型储能关键技术与设备的逐步国产化,系统建设成本逐步下降。电化学储能技术路线不断创新,其技术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除较为成熟的锂离子电池技术外,新兴技术例如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也有望成为未来电化学储能的发展方向。安全性来看,储能是一个以安全为基石的产业。当前,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大型安全事故仍有发生,储能电站建设全流程规范标准有待完善,温控及消防技术也会得到快速发展。针对行业标准来看,储能集成系统产品设计参差、软硬件不兼容,标准化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品牌来看,储能品牌要想获得市场的认可,需要树立自己的“标识”。通过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升企业的营销渠道能力,掌握主动权。

回望2023年,头部企业依靠自身规模优势,在高性价比、高需求量的基础上,仍可以在各级市场获得较好的表现。
从行业发展来看,价格战转型为价值战也是必然的。在价格战中,劣质产品生产商及谋求短期利益者将会被淘汰。而下一轮价值战中,各企业必将大力推进产品革新,提升质量、服务等各个方面,从而推动整个储能行业的发展。

作者 808,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