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解液的特性着手,锂离子电池的快充难题有了新突破。2月29日,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范修林研究员团队与国内外科研人员合作,在国际期刊《自然》发表论文——科研团队设计出一款新型电解液,能够支持高比能锂离子电池在-70℃到60℃的超宽温区内进行可逆地充放电,在室温下快速充放电。

锂电池新突破!-70℃到60℃,“充放自如”

研究中的锂离子软包电池。科研团队供图

研究过程中,科研团队开发并验证了一套新型极端电解液设计原则,打破了传统的锂离子传输模式,从几万种溶剂中确定了新型电解液的最佳配方。测试数据表明,这种新型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在25℃室温下是商用电解液的4倍,在-70℃时高于商用电解液3个数量级以上。

研究人员介绍,这款新型电解液制备电池,成本还较高,但它可以率先在极地科考、空间探测、海底勘探等极端温度情况中应用。

论文详情如下:

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逐渐向电动汽车、海底勘测、空间探索、极地科考等领域深入,要求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倍率和宽温域稳定循环,这要求电解液必须具有能高离子电导率、低溶剂化能和宽液程,且在正负极形成稳定的界面膜,这对目前的电解液来说是不易实现的。溶剂-锂离子-阴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电解液的性质,包括离子电导率、溶剂化/脱溶剂化行为、界面化学性质等。其中,高离子电导率需要较高的锂离子溶剂化能,而阴离子衍生的界面膜则需要较低的锂离子溶剂化能,而基于目前的电解液设计原则很难同时满足上述两个特性。如何调整溶剂-锂离子-阴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电解液同时具备快速离子传输动力学和生成稳定有效的界面膜,仍是当前电解液设计的挑战。


为了实现苛刻条件下锂离子电池的稳定循环,浙江大学材料学院陈立新教授、范修林研究员团队,联合马里兰大学王春生教授、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胡恩源教授等,提出快离子传输的电解液设计原则,建立锂离子在液态电解液和固态电解质中传输行为的统一框架,提出并验证了一种“配体通道促进传输”机制,加速锂离子传输,从而实现高倍率(≥6C)、宽温域(-70°C~60°C)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的稳定循环。


该项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024年2月29日,被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在线刊登。论文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陆迪博士研究生和李如宏研究员,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范修林研究员、美国马里兰大学王春生教授和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胡恩源教授,并受到浙江大学陈立新教授、范利武长聘副教授、肖学章副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王建平研究员和马里兰大学邓涛博士(现为上海交大中英低碳研究院副教授)的大力支持。浙江大学为该论文的第一通讯单位。


锂电池新突破!-70℃到60℃,“充放自如”

1.电解液设计原则及溶剂筛选策略。(a)介质传输;(b)结构传输;(c)配体通道促进传输;(d)锂离子溶剂化能与溶剂化鞘尺寸关系图;(e)锂离子传输能垒与溶剂化鞘尺寸关系图。


研究团队基于锂离子溶剂化能、锂离子溶剂化鞘体积大小和锂离子传输能垒对23种溶剂材料进行筛选,其中水(H2O)、乙腈(AN)和氟乙腈(FAN)三种溶剂被筛选出来。考虑到H2O和AN溶剂并不能在负极界面形成较稳定的固态电解质界面膜(SEI),只有FAN满足苛刻条件下电解液的要求。传统电解液中的锂离子传输模式可以分为介质传输和结构传输两种,但是基于两者的电解液设计,均难以满足电解液中锂离子快速传输的需求。研究团队进而提出小分子溶剂实现“配体通道促进传输”机制,通过外层溶剂化鞘中的小分子溶剂与内层锂离子的相互作用,形成锂离子传输通道,降低离子传输能垒,加速锂离子扩散(图1)。


锂电池新突破!-70℃到60℃,“充放自如”

2. FAN基电解液的性质及离子传输机制。(a)不同浓度下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b)宽温域内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c)室温下电解液中锂离子溶剂化环境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不同电解液中锂离子跃迁能垒变化;(e)不同电解液的TI值。


研究团队基于上述准则,设计出一款新型电解液[1.3M双氟磺酰亚胺锂盐(LiFSI)/ FAN],同时实现宽温高离子电导率(25°C:40.3 mS/cm,-70°C:11.9 mS/cm)并生成LiF-LixN-rich SEI。为了深入研究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的传输机制,研究团队提出“传输指数(TI)”,用于定量描述电解液中离子传输行为。在理想稀溶液中(TI=0),锂离子传输模式为介质传输;在固态电解质中(TI=1),锂离子传输模式为结构传输。当电解液具有配体通道促进传输机制,TI为0.5左右时,离子电导率达到最大值,实现不同于介质/结构传输的独特快速离子传输行为。值得注意的是,TI作为直接且有效的参数可以指导设计具有超离子行为的理想电解液(图2)。


锂电池新突破!-70℃到60℃,“充放自如”

3. FAN基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能。(a-b)室温倍率性能;(c-d)宽温性能;(e)高温倍率性能;(f-g)低温性能。


得益于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和界面钝化能力,1.3M LiFSI/FAN电解液实现了室温以及高温下的高倍率(≥6C)稳定循环。值得注意的是,对石墨基锂离子电池来说,低温充电尤其具有挑战性,研究团队设计出的电解液可以实现4.5V 石墨||NMC811电池在-35°C下可逆充放电循环超350圈后,容量保持率仍高达96%;同时实现1.2Ah 4.5V 石墨||NMC811软包电池在-50°C下可逆充放电稳定循环超150圈无明显的容量衰减(图3)。此外,研究团队通过HRTEM、XAS和理论计算表明,FAN溶剂与FSI-阴离子均会在负极界面分解,形成富LiF-LixN-rich SEI。这种低阻抗且有效的界面膜促进了锂离子的快速传输(图4)。

锂电池新突破!-70℃到60℃,“充放自如”

4. FAN基电解液/电极界面分析。(a)电解液在负极界面的初始分解反应模拟;(b)FAN溶剂和FSI-阴离子的多步分解途径;(c)径向分布函数;(d-e)不同电解液中循环后的石墨负极HRTEM图;(f)不同电解液中循环后的石墨负极及原始石墨电极的XAS图。

   

该研究通过对离子传输机制的深入探究,提出快速离子传输溶剂的筛选描述符及电解液的设计原则,为开发苛刻条件下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探索。

来源:科技日报,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储能液冷系统交流群

储能液冷系统一般由电池包液冷系统和外部液冷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温控厂商一般负责提供外部制冷工业系统,核心部件包括水泵、压缩机、换热器等。内部电池包液冷系统包括液冷板、管路等零部件,一般由储能系统集成商负责采购和组装。
为促进产业链上下更好的交流,艾邦特建了储能产业链交流群。
方法: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点击公众号下方菜单栏“微信群”,申请加入群聊。

锂电池新突破!-70℃到60℃,“充放自如”


活动推荐:2024年液冷储能系统与消防安全论坛(3月21日 苏州)


一、会议议程

会议时间:
3月20日(周四):14:00~18:00签到
3月21日(周五):7:30~8:50签到;8:50~18:00会议;
会议地点:苏州
会议规模:200-300人

二、议题安排(拟)

序号 演讲议题 邀请单位
1 固德威工商业储能产品开发介绍 固德威储能
2
智能高效液冷工商业储能产品及应用 科大数能
3
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热安全及液冷式热管理技术 上海理工大学
4 高品质冷却液在储能热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湖新材料
5
液冷储能凝露问题解决方案 京华邦威
6 园区智慧微电网建设方案探讨 汇珏网络
7
储能液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平高电气
8 热泵储能空调研究及储能空调发展思考 松芝海酷
9 储能电池用高强度翅片式液冷板 贵州永红
10 锂电池储能火灾与消防安全防护技术 南京工业大学
11 储能电池液冷新材料的关键技术 华清高科
12
仿真技术推动液冷储能行业发展 泊松比

如您有演讲意向,请联系艾可:13312943232(同微信)


三、报名方式

方式1:请加微信并发名片报名
肖小姐:18476919101(同微信)
邮箱:ab012@aibang.com
锂电池新突破!-70℃到60℃,“充放自如”

方式2:长按下方二维码在线报名

锂电池新突破!-70℃到60℃,“充放自如”



推荐阅读


液冷储能系统企业13强

2024年中国液冷储能行业报告(50家集成商)

欢迎加入液冷储能系统交流群

储能集成技术的最终形态是什么?

欢迎加入储能消防系统交流群

储能系统集成有待攻克的三大难题

15家头部储能系统集成商订单统计,液冷备受青睐

工商业储能的商业模式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艾邦储能与充电):锂电池新突破!-70℃到60℃,“充放自如”

作者 808, ab